我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研制小行星撞击器

来源:北京晨报 \ 2006.09.18 \ 评论:0 \ 今日/总浏览:1/1311

  昨天,在2006中国科协年会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上,记者获悉,在载人航天计划第一阶段取得成功后,我国已将目光瞄准更远的深层太空,将发展类似“深度撞击”的空间技术,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研制小行星撞击器。
 
  目的:探寻生命

  2005年7月4日,美国发射的“深度撞击”彗星探测器与“坦普尔1号”彗星在距离地球1亿多公里远的地方相撞。航天科工集团有关专家昨天告诉记者,我国也计划探测小行星或彗星,“不过,我们可能不单是撞击,撞击本身意义并不大,我们要做的是撞击或者直接在小行星表面登陆。”

  他说,外国科学家在对木星的卫星??木卫二进行探测时发现了水、有机物和热能,这说明木卫二上可能存在过原始的生命,也就是说,地外天体上或许存在着生命。同时考古学家发现,物种在一定时期呈减少趋势,然而在几次小行星撞击后,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却又爆炸性地增加了。这或许表明,小行星上可能带有某种生命符号,因此研究小行星、找寻小行星上是否有水和生物的迹象,对弄清生命的起源将有很大帮助,“同时在地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,找寻新的水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。”

  时间:几年之内

  他介绍,美国发射了“深度撞击”探测“坦普尔1号”彗星,日本也发射了小行星探测器“隼鸟”号,其微型探测器“智慧女神”登陆小行星“丝川”并取回了标本。而我国要探测小行星,必须具备远距离高精度飞行控制技术、高精度定轨技术、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。

  “目前有专家已经提出了我国研制小行星撞击器的计划,在几年之内,撞击器技术就可以突破。届时,我国将正式开展小行星探测计划。”

  呼吁:重视空间安全

  昨天,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、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志恒表示,应尽早研究如何在太空中营造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,目前,美国、俄罗斯、德国、法国甚至日本都已经开展了这项研究,有的已经基本成型。“人类在未来的空间站上长期生存,食物不能靠地球供给,必须自给自足,因此,必须进行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。”

  另外,地球上的动植物、微生物上了太空,可能会受到微重力、强辐射、高真空等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,病毒甚至有可能发生变种,“SARS和禽流感病毒都是地球上变种的冠状病毒,人们很难对付,而太空中微生物如何变化现在还是未知。”为了航天员的安全生存,他呼吁尽早开展空间生命安全监控的有关研究,“现在我国计划发展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,虽然还早,但必须现在就开始研究对策,到时候再研究就怕来不及了。”

  晨报记者 王大鹏

网友评论.
  • 暂无评论。快来抢沙发!
发表评论.

还可以输入140个字符